10月15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上,來自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領域的院士專家提出了關于中國空間科學未來發展的思路——“頂天”“立地”。
所謂“頂天”,即將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相結合,并向深空邁進;所謂“立地”,即與地球科學等學科發展相融合,擴寬發展領域。
就未來我國空間科學的自身發展而言,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表示,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應協同發展,融為一體,“這樣才能做強做大,才有可能打破少數國家在空間科技領域獨大的格局,為構建人類共享太空的美好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看來,未來,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趨勢是從地球到深空,但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空間科學的重點仍在“兩頭”——“大頭”在地球及其到月球的空間,“小頭”在深空。
“我們對地球的認識還很不夠,特別是海洋,包括海底要素的探測。應該研究建立‘海底動態信息庫’,重點解決深海探測區的定位(P)、導航(N)、授時(T)問題(簡稱PNT)和要素目標特征問題。”姜景山說。
與地球科學等學科融合發展,是我國空間科學未來發展的另一條思路。
“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發展,不是一個科研單位所能解決的。要把多個學科、多種技術和多個單位聯合起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達仁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地震局研究員陳颙表示,空間科學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地球科學領域的高度重視,地球科學研究和空間科學研究有密切的聯系。
例如,小行星撞擊地球曾經引發了數次地球生物大滅絕,也帶來了地球環境和巖石成分的巨大變化;太陽風對地球電離層、地磁場的擾動同樣引人注目,甚至還曾造成1989年整個北美大面積停電的事件。
他表示,監測空間環境的地面基礎設施子午工程、觀測太陽活動引起地磁場變化的國際地磁臺網等,都是空間科學與地球科學結合的典范。
“今后,在空間科學的帶領下,我相信空間科學和地球科學能聯手走出越來越寬廣的道路。”陳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