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劉亞東:批判質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
“批判質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11月1日,由江蘇省科協主辦,省學會服務中心、南京理工大學科協承辦的第七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科學精神與科學家使命”分論壇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潘丙才分別進行了主題報告。江蘇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馮少東,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何勇出席活動。省科協、鹽城市科協相關負責人,南理工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獲得者,及該校入選中國科協、江蘇省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的青年教師及部分研究生共230余人參加活動。
馮少東在致辭中表示,科學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探索中凝聚并升華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質,核心是創新和求真求實。只有崇尚科學精神,才能探索科學;只有探索科學,才能發現科學;只有發現科學,才能用好科學。在用好科學中,必須在堅持創新的同時求真求實,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何勇在致辭中從學校的發展歷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介紹了基本情況,他強調,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動力。科學精神應該包含求實精神、創新精神、質疑精神和執著精神,還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好奇心。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行動中,科技工作者在培育和普及“科學精神”方面責任重大,也大有可為。
分論壇上,劉亞東圍繞“用科學精神引領創新”,闡述了什么是科學精神,并強調“批判質疑”的重要性。
“眾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于科學精神缺失!”談及科學精神,劉亞東從“水變油”這一長達十幾年之久的偽科學談起,并指出,當前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乏善可陳,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學精神的缺失。科學精神缺失,公眾寧愿盲從某些“名人”的臆斷,而不愿尋找和相信科學的答案。
那么,何謂科學精神?“雖然當前不能準確定義和描述科學和科學精神,但批判質疑、求真務實、不懈探索、勇于創新、兼容并蓄等優秀精神,皆是科學精神內涵的表現。”其中,劉亞東認為,批判質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
“科學精神的內涵很豐富,但我認為其核心和精髓是批判精神。”劉亞東認為,批判性思維的邏輯起點是質疑,沒有質疑就沒有批判。但質疑不是懷疑一切,它是建立在對科學規律系統、完整把握的基礎上,在正常中發現反常,在天經地義中發現大繆不然。
“我們要明白,科學不是萬能的。”劉亞東表示,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盞明燈,但它照亮的范圍是有限的。面對無窮的自然奧秘,科學的表現常常像個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的學童,永遠有些事物超出科學的力所能及。“科學發展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前行。”
不過,在劉亞東看來,這種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在當前我國科學界還比較稀缺。“顯性的輿論和潛性的氛圍不鼓勵批判質疑,一方面,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缺乏批判質疑國內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氣,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質疑的氣度和胸懷。”
潘丙才則結合自身從事科研工作的心得體會,提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瞄準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靜心思考,基礎研究引領技術創新,體現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